近日,国际天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刘富坤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外同行携手,在一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这一重大发现于欧空局4月22日发布。
刘富坤教授向《中国科学报》详细介绍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观测结果揭示,大部分大质量星系中心都存在至少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就意识到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的研究价值。三十年来,仅在少数几个活动的星系中找到了这样的系统。
刘富坤团队自2006年起,通过精密的数值模拟和分析计算,研究正常星系中的休眠双黑洞。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观测双黑洞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产生的暂现爆发来探测它们。该团队在2009年预言,当其中一个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产生X射线闪耀暴发时,由于气体流的破坏性影响,流向第一个黑洞的气体会被暂时剥夺,导致X射线闪耀暴发出现突然下跌至暗黑然后恢复的现象。
最近,他们利用这一方法在国际上成功发现了正常星系中的第一对双黑洞,证实了该团队2009年的理论预言。这一重要成果即将在《天体物理通讯》5月10日的刊期中发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对此次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次发现揭示了正常星系中休眠双黑洞的分布、演化状态等重要信息,为引力波探测器提供了有效的强辐射源。这一发现对于验证宇宙学与星系演化模型、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的适应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公众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一系列相关话题和推荐阅读内容也应运而生。例如,复杂内部结构的黑洞、光子、粒子甚至行星围绕其中央的银河系发现的千岁黑洞、宇宙大爆炸的“元凶”等。这些话题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和黑洞的奥秘,也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中的新奥秘,为我们理解宇宙和黑洞提供了更多线索。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