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风水在中国被逐渐淡忘和不被重视时,却在欧美等国的学者中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并没有盲目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通过专题研究,去伪存真,从科学的角度去发掘风水更深层次、更人性化的内涵。
风水这一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葬书》。书中所述,风水乃是乘生气的一种表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是风水学的孕育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宋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泛滥开来。
先贤曾言:“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由此可见风水术在古时的地位之重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风水在中国被误解和忽视。幸运的是,国外的学者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学者都对风水进行了专题研究,一些风水方面的专刊也在国外大行其道。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风水与家居环境之间的科学性,使得风水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西方人对中国的崇尚历史悠久,从饮食、服装到功夫、建筑,如今风水的热潮也在逐渐升温。但这并非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风水学说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包含了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风水学说阐述了人如何顺应自然的理论,这正是其流传国际的真正原因。
国内学者们对此也义不容辞,以辩证的思路对中国风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其精髓为国人所知。他们致力于弘扬风水的“纯真善美”,使之达到人居环境与人的至臻和谐、长住久安。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他们对风水的研究和推广充满了热情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