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阳光转化技术的革新:人造光合作用的崭新篇章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种全新的二氧化钛薄膜镀层技术的问世,正在将阳光转化为零排放燃料的效率推向新的高峰。这一重大突破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教授内森刘易斯及其研究团队所实现,他们也是该篇论文的撰写者。刘易斯教授表示,这一发现让人造光合作用的梦想距离成为现实又近了一步。
我们熟知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将阳光转化为可用的电能,而众多可持续能源研究人员的目标则是更进一步,将阳光转化为可存储的化学燃料,如氢。刘易斯教授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这一转化,但这个自然过程的效率非常低。他表示,“照射在植物上的阳光能量,仅有不到百分之一被储存在植物的生物量中。我们正在追求的是一个比自然光合效率高十倍的体系,同时还要具备耐用、持久以及经济高效的特点。”他们的雄心壮志是使安装在屋顶和田野的太阳能设备能够直接为汽车、建筑物和工厂生产出液体或气体燃料。
刘易斯教授坦言,在人造光合作用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的成功非常有限。在制造太阳能燃料发电机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氧化水以生产氧气。这种氧气随后被用来燃烧燃料并生成更多的水。在这个过程中,名为光电阳极的半导体是生产氧所必需的,但它往往成为整个系统的弱点。
刘易斯教授解释说:“把水氧化成氧气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几乎所有普通的半导体材料都会生锈。它们没有成功氧化水,反而氧化了自身。”在过去的尝试中,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给光电阳极做镀层来防止其生锈。这些努力往往未能成功阻止半导体生锈,或者完全阻止了电流穿过光电阳极。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团队的成果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刘易斯教授自豪地表示:“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成功避免这些问题。至少在实验室的时间尺度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这一新薄膜镀层技术的出现,不仅有望解决长期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而且预示着人造光合作用的未来可能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