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传说和争议。传统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作卦爻辞,孔子则创作了《易传》。但现代学界的研究情况则有所分歧。
伏羲,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始祖,传说与人类起源密切相关。也有说法认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虽然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传说,尚未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来证明。从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伏羲的形象往往与蛇有关,这可能是后人对其祖先的崇拜的一种体现。
接着是周文王姬昌,作为商朝末年的周族首领,他在治理周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商王纣因此视他为威胁,将文王囚禁在里。正是在这段艰难时期,据说文王演出了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周易》的部分内容被普遍认为是在文王时期形成的。
至于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传统上认为他创作了《易传》,但这在现代学界也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易传》实际上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教授《周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成的作品。这一观点得到了刘大钧先生的支持。《易传》虽然可能并非孔子亲手所作,但它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儒家的思想。
孔子本人确实读过《周易》,这一点从历史记载和古籍中可以得知。孔子在晚年时期对《周易》有着深厚的兴趣,他甚至说过“五十以学《易》”。古籍中也有他引用《周易》的记载。这些都证明了孔子与《周易》之间的紧密联系。
《周易》并非一时一人的作品,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多人共同完善而成。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及其相关学说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