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
风水作为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葬书》这部关于如何选择葬地环境的著作中。《葬书》提出了以“躲风”、“得水”为条件的明确风水概念,为后世所传承。
堪舆】
堪代表地形之意,舆则是研究地形地貌的词汇。《史记》中将堪舆家与五行家相提并论,强调其观察天象、山川水利的职责。后代将看风水的人称为堪舆家,因此“堪舆”也被民间称为“风水”。有些人认为“堪舆”不仅限于风水,还包括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和形家等五部分。
风水流派】
目前的风水学已经发展出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主要流派包括峦头派和理气派。峦头派包括形势派、形象派和形法派。理气派则更为复杂,包括多种派系如八宅派、命理派等。
太极晕】
太极晕,也被称为太权圈或晕圆,指的是穴心周围的迷蒙水气形成的微茫隐湿的圆环。其形状朦胧如日月之晕环。在风水术中,圆晕是结穴的征兆,也是穴心生气的最后缠护。葬于其中,可使生气不泄,水蚁不侵。在扦穴下葬时,不可破坏太极晕,否则会导致大凶。
风水术】
风水术,亦称相地术或堪舆学,是研究风水的学问。它指的是人们从生存需求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意识,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安排与处理的原理和方法。风水术起源于华夏族先民对居处环境的勘察和选择。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风水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形成了复杂的理论体系。从最初的观察山水、日出日落确定居处之正位,到后来的太清之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观念的运用,风水术逐渐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汉末,风水术或相地术的原形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神秘联系。唐宋之际,形成了两大风水理论流派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至明清时期,两派理论逐渐融合,在风水勘察中形、理并重,导致了风水理论的复杂化。
风水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涵盖了地形、地貌、方位、气场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今日回溯风水学的历史演变,可见其随着华夏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风水学,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其复杂性和神秘性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及未知世界的感性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气】是风水学中的核心概念,又被称为内气、五气、阴阳之气。此气源于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太初清气,乃万物生长的源泉。在郭璞的《葬经》中,生气被描述为乘行的元气,它遍布于天地之间,影响着万物的生长与变化。
风水学家认为,生气行于地中,虽无形可见,却为万物生长之动力。山川融结之处,即为生气聚集之所。秀美明丽的山水,都是地中吉气即生气的凝聚。在《葬经》中,“内气横形,外气止生”的观点,即强调了山水之势与生气的重要联系。
风水学家进一步指出,人与父母的身体都是由生气凝聚而成,因此葬于灵气聚钟之地,父母的形体可受气而生旺之真气。这种理念认为,通过葬事以求乘生气,可以使人及子嗣感应其生气而受福。风水学的实践包括寻龙脉、察形势、觅星峰、辩水源、测方位等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求乘生气。
徐之瑛在编辑《地理天机会元》一书时,对《葬经》极为推崇。该书详细阐述了生气的运行规律,包括有聚有散、有顺有逆、有起有止等特性。生气的运行受到山水的影响,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地理学家需要审察、详辨、弃就、乘接得宜,以控制善恶之用。地理学家还需要明理其气、察阴阳、熟山川、辨脉息。生气是风水学的核心,龙穴砂水都是生气的表现。只有龙以来之,水以界之,砂以卫之,穴以聚之,然后可为地也。杨公所言“有龙无水不堪扦”,强调的就是龙穴砂水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气的紧密联系。
简而言之,风水学中的生气是万物生长之源,也是人们追求吉祥福祉的关键。通过对龙、穴、砂、水的观察与判断,以求找到生气聚集之地,从而使人及家族得以感应生气而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