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众多关于嫉贤妒能的悲惨故事,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曾经的辉煌王朝,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隋炀帝表面上极为优待,展现出深厚的信任,然而内心却充满了猜忌与忌惮。
以杨素为例,当他生命垂危之际,隋炀帝表面上派人探视,赏赐药品,看似关怀备至。这些举动背后却隐藏着皇帝的算计与疑虑。御医们被暗中询问杨素的病情,唯恐他康复太慢。杨素心知肚明,所以在病情恶化后连药都不愿服用。
杨素离世后,尽管葬礼盛大隆重,但这一切不过是表面的繁华。像高级官员薛道衡这样以文学才华著称的人,却因发表怀念名臣的言论而被治罪处死。隋炀帝曾对虞世南坦言:“我对进谏的厌恶,尤其是对那些地位显赫却想借此博取名声的人。即使是地位较低的人,我也只会稍微容忍,绝不会因为进谏而给予他们更好的前程。”
到了大业十二年(616),局势已经动荡不安,然而隋炀帝依然极度反感直言进谏的人,不愿听取真实情况的报告。任何反对他此时巡幸江都的人都会遭到残酷的打压,如赵才被押、任宗被杀。崔民象因进言盗贼充斥而被残忍地剔掉下巴后处斩。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敢于进谏的人越来越少。隋炀帝时期发生的杨玄感起兵反隋的重大事件,参与者多为高干子弟,这一事件足以暴露出隋炀帝在政策、政治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统治集团上层的严重分裂。从社会底层到社会高层都对隋炀帝深怀不满,全国形势即将彻底崩溃,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隋炀帝难辞其咎。他的行为导致君臣离心离德,百姓怨声载道,最终走向了亡国之路。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不能容纳直言、不能正确对待进谏的君主,是难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