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反骨”,我们即刻联想到“叛逆者”,这可谓深入人心。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脑后有反骨”的说法。那么,头后有反骨在命相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骨相大全栏目将为我们解答这些疑惑。
何为反骨?
反骨,实际上是指枕骨,亦称为后山骨。其上的突出部分被称作“脑杓”,而耳后突起的部分则名为“完骨”。当枕骨较为突起时,便具备了反骨的特征。从侧面看,这类人的头像仿佛一个夸张的问号。额头特别突出的人,也可被称为额前反骨,民间俗称“锛儿头”。真正的名称是“枕骨粗隆”。这一部分的突出是因为童年时期的睡眠姿势不当所致,也说明你从小便好动、不易安睡。若不影响形象或无法肉眼察觉,并不称为反骨。
脑后反骨,如今已成为一个贬义的名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本性叛逆、不义、为求荣而背主、篡权夺位。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的五十三回。关羽攻打长沙时,守将黄忠因未用百步穿杨箭术射杀关羽而被太守韩玄捉拿问斩。在这危急关头,帐外冲进一将,斩杀了韩玄,救下黄忠。此人正是长沙守将之一的魏延。当关羽引魏延拜见刘备时,孔明却下令立即斩杀魏延。刘备不解,询问原因。孔明回答:“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定反叛。”在刘备的求情下,魏延虽保住了性命,但却始终未受重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魏延果然反叛,最终被副将马岱按照孔明的遗命诱杀。从此,“魏延与脑后反骨”成了反叛与不轨的代名词。每当上司批评不听指挥的下属时,往往会用“你是魏延再世”、“你脑后有反骨”、“反骨仔”等词语来斥责。这一情节不仅反映了诸葛孔明对古相学的精通与应用,也为后世学者树立了知人善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