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迁徙之旅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这也孕育了丰富的丧葬文化。这一文化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社会理想、宗教信仰,更是他们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记录着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自古以来,苗族对丧葬仪式极为重视,礼仪之隆重,程序之繁琐,让人叹为观止。从棺木的精心备置,到守床送终的细心照料,再到发丧成服、穴址的勘造,每一步都充满了讲究。历史上,苗族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如洞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苗族人的心目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他们在面对长辈的离世时,忌言“死”,而称“百年归天”或“老掉了”、“做客去了”。而对于中青年和婴幼儿的死亡,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当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为其挪动位置,称之为“停床”。然后,儿女们为老人穿好寿衣,将其摆放在床上,用白布盖上。接着,报丧的信息会迅速传开,告知亲友前来探丧。
入殓时,要请年长或长辈来装典,用香樟树枝或扁柏枝叶为死者净面。然后,为死者穿上特制的衣物,表示“叶落归根”的寓意。在入棺后或下葬时,还有一系列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如用草鞋左右对调、用蜂腊沾走指粉等。
苗族的丧葬一般不择吉日,当天即可安葬,通常是三天内完成。在停丧期间,有宰杀羊或猪以孝敬死者的习俗。根据人客多少,还会杀一两只羊以答谢帮忙的人。
发丧的形式独特而庄重,由执事者安排人将棺材抬出,进行捆绑。一路上由手持与箭的人开路,保障顺利抵达墓穴地。这一过程反映了苗族迁徙的艰难历程。
到达墓穴地后,开始挖掘井穴,用长凳呈放棺材。然后开棺让亲友瞻仰遗容默哀以示永别。盖棺并回填土方,用铲耙围坟拖画一圈表示完工。帮忙的人在回程途中还要进行特殊的封仪式,以示此路不再来往。
这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既是对死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和祝福。苗族的丧葬文化是他们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