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宝,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国婚姻礼仪文化的民间收藏家,对于古代婚姻礼仪的了解与热爱,如同火焰般炽热。他希望通过分享他的收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和准新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婚姻礼仪文化。
你是否想过清代的结婚证是何模样?民国的婚书又是如何?冯忠宝用20年的时间,收藏了680多件婚书藏品,其中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证。从清代的大婚书,如同奏折般折叠,到民国的印刷婚书模板,再到现在尺寸逐渐缩小的结婚证书,婚书的变迁犹如历史的印记,烙印在每一对新人的人生旅程中。
冯忠宝的收藏室兼工作室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这里保存着清代、民国直至解放后的各种婚书。每一本婚书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脉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婚书祝词的变迁,从清末的“夫妇喜媚,天作之合”,到民国的“同心同德、宜室宜家”,再到解放后的“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每一句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
冯忠宝说,古代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新人的身高、长相和性格,而是他们的生辰八字。只有经过占卜相合,结婚的程序才会继续。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今的婚姻中已不多见,但他希望通过分享这些藏品,让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古代婚姻礼仪中的文化内涵。
民国时期的婚书尤为引人注目,样式繁多,不仅有山水风景、龙凤呈祥等中国传统图案,还有洋气的小天使、的旗和北洋的五色旗等。这些婚书就像一本本小小的历史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
冯忠宝表示,他打算开设一家网店,将精美的婚书扫描并加工成商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婚姻礼仪文化。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展示这些藏品,更是希望通过这些婚书,让现代的婚礼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对于未来,冯忠宝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开设一个婚书和婚纱照的博物馆。他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的婚姻礼仪文化。
在冯忠宝的收藏中,每一本婚书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他希望通过他的分享和努力,能够让这些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婚姻之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冯忠宝的故事温暖人心。他每个月的收入微薄,除了贴补家用,往往被他投入到婚书的收藏中,有时还不够。他的妻子一开始对此颇有微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看到了冯忠宝收藏的婚书中的价值,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爱好。
2015年,冯忠宝的近现代婚书收藏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的殊荣。在众多获奖项目中,他的私人收树一帜。上海市档案馆的专家对其评价甚高,认为这对保存、保护和展现近现代婚书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冯忠宝,这位58岁的收藏家,对自己的藏品充满骄傲。他深知收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更在于发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他希望通过对婚书的研究和分享,让现代青年人了解中国厚重的婚姻礼仪文化。他认为现代的婚礼仪式虽然通俗,但过于简单,传统的婚姻礼仪已经鲜有踪迹。
为了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冯忠宝计划开设一家网店,展示精美的婚书,并加入现代元素,如将结婚照作为背景等。在搜集婚书的过程中,他自学了关于传统婚礼的相关风俗,现在为了经营网店,他又自学了PS和广告设计。他的努力令人钦佩,他笑称自己考过四级广告设计师后再开店是“带证上岗”。
冯忠宝的终极理想是利用淘宝店带来的利润开设一家婚书婚照博物馆。他表示,保护、利用、开发,再回头保护,这与“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网页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冯忠宝还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人结婚的“三书六礼”。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寓意。三书则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是六礼过程中的重要文书。
在冯忠宝收集的婚书中,还有清代休书等珍贵文物。他通过自学和不断研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中国传统婚礼的文化和风俗。他深感遗憾的认为,现代婚礼的简化使得婚书成为了记忆,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的婚书不仅仅是证书,更是礼仪和契约。
冯忠宝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他的努力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的事业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他的梦想能够实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的婚姻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