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陈尧咨身为翰林学士,养了一匹烈马,无人能驾驭,已经踢伤了许多人。某日,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回答:“翰林学士已将这匹马卖给了商人。”谏议听闻后立刻对翰林学士严肃地说:“身为贵人,你的手下都不能制服这匹马,难道商人就有能力养好它吗?你这是在把祸害转嫁给他人。”说完,他立刻命令找回那匹马,退还了商人的钱,并决定亲自照顾这匹马直到它老去。他的仁慈和厚道令人敬佩。
接下来是《屈而不信》的故事。孟子说:“如果有人无名指弯曲不能伸直,虽然不碍事也不痛,但如果有人能使其恢复,那么他们甚至会愿意远赴秦楚求医。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手指的缺陷可以弥补,但内心的缺陷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缺陷,我们容易察觉并厌恶;但对于内心的不足,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这就叫不知轻重主次。”这里的“不知类”,意味着不明事理,无法分辨内心与外在的轻重缓急。对于那些连自身内心缺陷都无法察觉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
阅读练习答案:
1. “信”字通假为“伸”,意为伸直。
2. C项中的“则”表示转折关系,与其他三项表示顺承关系的“则”不同。
3. (1)“信”字在这里通假为“伸”,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伸直;(2)“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4. (1)如果有能使其恢复的人,就算是去秦楚的路途遥远也会去寻求治疗。(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会知道厌恶它)手指的缺陷尚且如此重视去弥补。(2)内心的缺陷却不知道厌恶这就是所谓的不知轻重主次。即不知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5.“此”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而“不知类”指的是不明事理的表现,对于自身内心不如别人的地方无法意识到或者不重视改正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性。